蘇古諾夫其他的重要作品還有《安德烈盧布烈夫》( Andrei Rublev, 1966 )、《犧牲》( The Sacrifice, 1986 )、《蘇古諾夫之 包法利 夫人》( Save and Protect,1989)、《第二層地獄》(The Second Circle,1990)、《母子深情》(Mother and Son,1997)、《希特勒末日》(Moloch,1999)、《遺忘列寧》(Taurus, 2000 )、《父子迷情》( Father and Son,2003)…等,最新作品則為《太陽》(The Sun,2005)。這些作品在今年的台北電影節「導演專題」中有最完整的放映,相關資料可見www.tiff.org.tw

亞歷山大蘇古諾夫(Aleksandr Sokurov)是當今俄羅斯影壇最重要的導演,被認為是俄國大師塔科夫斯基(Andrei Tarkowski)的接班人。

蘇古諾夫1951出生於西伯利亞,由於有個軍人父親的緣故,他的童年泰半在波蘭和土耳其斯坦度過。在學習電影之前,他曾在高爾基大學攻讀歷史。蘇古諾夫19歲時就開始擔任電視助理導演,一直為高爾基電視台執導電視節目。後來他進入莫斯科電影學院學習,在此期間他初露崢嶸,引起了俄國首席導演塔科夫斯基的注意。在大師的推薦下,蘇古諾夫進入列寧格勒電影製片廠工作。改革前,他幾乎每部影片都被禁演,這使他一度轉向紀錄片的拍攝。直到1978年,蘇古諾夫以他的第一部電影《無言之歌》(The Lonely Voice of Man)在盧卡諾影展上獲獎,他的作品自此獲得國際的注目,他也成為了歐美影評界的寵兒。在過去二十多年間,其實蘇古諾夫的電影在泛蘇聯國家是被禁止的,直到後來因為獲得塔科夫斯基的支持,蘇古諾夫的電影才在1986年獲得解禁。

蘇古諾夫相當多產,單是電影作品就有30多部,而且部部精彩無比,其中又以《創世紀》(Russian Ark)為最。值得一提的是,這雖是部道道地地的「古裝片」,所利用的數位科技竟然超過《侏羅紀公園》,關鍵點就在於它是直接用「高畫質數位攝影機」(HDC)拍攝,然後直接將影音資料傳錄到硬碟上,這才造就了這部90分鐘的瘋狂試驗,繼而向全世界觀眾呈現出一部真正一鏡到底拍攝的長片。蘇古諾夫的學識與藝術涵養一流,在《創世紀》中不只將〔冬宮〕艾爾米塔齊博物館視為最值得驕傲的藝術寶庫,也把它看作是俄國命運的縮影。片中動用了2000名演員,讓一個現代的博物館竟重現了當年的風華。《創世紀》超越了很多限制,拍出了一部具有詩意、卻穿梭於沉重歷史的電影,蘇古諾夫敏感細緻地選擇了記憶的場景,在1913 年俄國大革命前夕的最後一場世紀皇家舞會中畫下句點。1000名演員和整個拍攝團隊,在冬季最短的一天花了4個小時,終於完成了這令人讚嘆的最後一幕。蘇古諾夫顯然認為最有活力的藝術,應該是在不同的情境底下,對不同時代的人發生影響,所以他主張讓鏡頭帶著觀眾瀏覽真實博物館的空間與名畫。因此,對於美術館所珍藏名畫,他在《創世紀》中便以一種輕描淡寫的態度,如行雲流水帶過,多一點說明都顯得累贅了。

 

 

 

 

本網頁由海鵬影業有限公司設計,版權所有翻印必究